(
课件网)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王愿坚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 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自 主 学 习 任 务(一) 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阅读课文《党费》。 1. 请同学们自读练习册识作者、知背景,及其创作主张。 2.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分析题目的含义。 1. 走进作者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故事篓子”王愿坚,立志写尽革命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 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 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 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他出版的主要著作还有短篇小说集《珍费的纪念品》《普通劳动者》《后代》《亲人》《小游击队员》《王愿坚小说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如有的长篇小说侧于史诗性,有的短篇小说融入了作家个人的体验。历史命小说的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革命历史小说 故事原型·作者自述 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 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