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三学程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C.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3.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4.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5.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6.《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7.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8.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0.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11.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