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0752

10.1 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685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0.1,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本课是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示例性说明和诠释。从受到保障的公民权利的角度,青少年只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所以本课选取民法典进行学习,紧扣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课共分三框,“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和“保障财产权”。先用一框整体了解民法典,再提供两框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校园欺凌容易侵犯)的“人身权”“财产权”学习,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本框“认识民法典”主要探讨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保障体现、运作原则等。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广泛参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新闻渠道和其他途径对民法典已有简单了解,但这些认识都比较浅显和片面。七年级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主要是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同时很多学生也会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民事权利了解不多,学习不系统、不全面,法治思维普遍较差。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法典将会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从事民事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典对全体公民的普遍性保障,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照和保护。 1.通过“民法典保障谁、保障什么”的课堂活动,根据“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认识民法典的保障、保护范围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法治观念) 2.通过“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是什么”的课堂活动,根据“学习民法典”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归纳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法治观念) 3.通过“探究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的课堂活动,根据P85“探究与分享”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逐步认识、学习从事民事活动的各个基本原则。(法治精神) 教学重点 民法典内容、理念、原则。 教学难点 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需要大量案例说明,还需要把控好课堂节奏。 1.教法: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查资料、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民法典宣传月:与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看了视频,请你发表观后感。 师生互动后得出结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教师导入:我们从事民事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民法典保护我们的哪些权利?我们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认识民法典。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1.多媒体出示教材P83“生活观察”。 思考:(1)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1)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探究二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多媒体出示教材P84“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