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政治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290756
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685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张
11.3
,
严于律己
,
教学设计
,
2024-2025
,
学年
,
统编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框 严于律己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1.通过“这些违法行为可以避免吗?”的课堂活动,根据“高空丢物、随意拨打火警电话、限制人身自由索债”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如何避免违法”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2.通过“16岁犯罪的责任”的课堂活动,根据“探究与分享”两起未成年人欺凌案件教学情境设置和“相关链接”知识的学习,围绕议题“涉案罪名、危害”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3.通过“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课堂活动,根据“探究与分享”不良行为识别和“启思导行”填写表格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这些行为如何演变为违法犯罪的?如何预防?”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1.教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P99“生活观察”: 思考:这些情况可以避免吗? 教师导入: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严于律己》。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向校园欺凌、网络暴力说“不” 1.多媒体出示教材P100“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思考:有人说:“未成年人年龄小,即使违法犯罪也可以免于责罚。”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自己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作为社会的一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二———刑责”有定 莫生侥幸 2.教师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检测(含答案)(2025-02-20)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pdf版,无答案)(2025-02-20)
第九课 珍视生命单元检测(含答案)(2025-02-20)
男生女生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5-02-20)
2025年河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九年级上册(8份打包)(2025-02-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