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0758

11.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67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1,不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通过“违法及其类别”的课堂活动,根据阅读教材P94内容和探究“‘生活观察’提供的三个案例”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合法不合法?违反什么法律?各承担什么责任?”界定违法行为,明确行为底线,知道法律分类。(法治观念、道德修养) 2.通过“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探究”的课堂活动,根据“平台发言、造纸厂排污”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说危害、演后果、辨责任、归共性”明确各类违法的责任,树立违法必担责的意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3.通过“一般违法行为的认识”的课堂活动,根据学习“相关链接”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民事责任的内容、行政责任的内容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责任知识,强化守法意识,时刻想到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责任意识、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违法责任的明确。 教学难点 违法行为的辨别。 1.教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设疑导学、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第二十条》片段。 思考:“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导入:法不可违,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不可违》。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违法行为我知晓 1.多媒体出示教材P93-94“生活观察”。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正文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违反的法律 应该承担的责任 违法定性 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行政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探究二 违反法律要担责 2.多媒体出示下列案例: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就读于某校的孙某某的家长在网上发帖子:自己在该校就读的儿子,在校一年半时间一直遭到同班同学赵某某、晋某某的多次辱骂、殴打等严重欺凌行为。孙某某家长找到学校及该市教育局、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大同市迅速组成由教育、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组开展调查及相关工作。依法对赵某某、晋某某及其家长、学校领导等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思考:上述案例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欺凌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探究三 遵守法律我践行 3.多媒体出示教材P94-95“探究与分享”: 情境一 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 情境二 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 思考:(1)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