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微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任务】 运用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立体读取曹操、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人生取向。 【预习任务】 1.阅读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内涵,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两位诗人人生状态的诗句。 2.阅读曹操《却东门行》陶渊明《杂诗(其二)》,感知诗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知“以意逆志” PPT出示1: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教师:孟子的“以意逆志"包含了对艺术欣赏的深刻理解,仅从表面的文字理解作品,就会曲解作者的本意。他强调要全面分析诗歌的整个篇章和正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文学批评专家们的重视。 PPT 出示 2: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 教师:“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人情”是"以意逆志”。刘勰所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之法。 小结"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 1.知人论世:为何写 写为何 为何写 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写为何 理解诗人的创作目的。 2.抓关键词句,把握作品(诗人)的情感取向。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大多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人情感取向,就得抓取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读取其深层内涵。 3.探寻作品(诗人)的情感逻辑,读取作品旨归。 诗词是依靠内在情感串连成篇的,情感驱动与发展构成作品的情感逻辑链;诗词创作旨归是依靠诗人情感去诠释的,读取诗作旨归则需要探寻诗人的情感逻辑。 【设计意图】以意逆志是古人十分重视的一种读诗方法。它强调阅读者的自主深人探求与最真切的阅读体验。这种读诗方法跟那些为应试而总结的古诗模板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用“以意逆志"之法读诗,其要领指向在整体观照中抓关键词句窥探作家心灵秘境,在情感逻辑链上读取作家的创作旨归。从这个意义上看用“以意逆志”之法品读诗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式阅读鉴赏路径,高一学生有必要学习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以养成积极健康的古诗词阅读习惯。在此,笔者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两首诗聚焦作家的“人生取向"作设计以期为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示之以法。 任务二:一图读懂诗歌 《短歌行》每四行为一个诗节,全诗共四节。每一诗节中,每两行诗有一个或显或隐的中心意思,比如开首两行可用“人生苦短”概括。请你对照原诗厘清图所示逻辑关联,用带“贤”字的四字短语概括对应诗行的中心意思。 参考示例:求贤之忧(求贤之愁、求贤而愁);思贤至深(思贤不断、思慕贤才)待贤以礼(礼遇贤才);求贤不辍(求贤若)主贤相契(主贤融洽、主贤和睦);贤择明主、唯贤来归(举贤归“我”) 教材相关注释考辨: (1)教材注释[10]:“[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在《短歌行》中,掇,解释为“摘取"或“停止”,哪一种理解更符合语境 解析提示:同“辍”,解释为“停止”更符合语境。求贤之行为如天上的明月运行一样,不会停止。在第三诗节,作者暗含深意,贤才已来了不少(与事实相符),但“我”并不满足,还要不断地延揽贤才。对于贤才,早来晚来同样会受到“我”的优待,后来者不必担忧“无用武之地”。此处“忧从中来”,“忧"贤才还不够多;第一诗节“何以解忧"“忧”大业无成,唯有“贤才"能解忧,前后表意在逻辑上是呈递进关系的。解释为“摘取”,则失去了这些深层含义。其表意仅止于以明月喻贤才,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与求取贤才之不易。 (2)教材注释[13]:"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此注中,“聚散"为本义,“久别重逢为语境义。请你借助古代汉语字(词)典,考证'契阔”的本义。 解析提示:“契,刻也。”(《说文》);“契,绝也。”(《尔雅》)。契断,即刻断。据《说文》尔雅》释义,“契”引申出契合、投合,情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