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3000

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960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课件,2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诗经·邶风·静女》 导入新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这些古代先民们赞颂爱情的诗篇口耳相传,至今不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诗经》的一篇关于爱情的诗歌:《邶风·静女》 知《诗经》之丰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并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收自 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 篇;春秋时流传于世,时称“诗”或“ ”, 称“诗经”。 《诗经》按音乐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 的音乐,也称“国风”(共160篇);“雅”是 的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 的乐歌,共40篇。 按内容分,《诗经》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 、征役诗。 明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春秋时流传于世,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称“诗经”。 《诗经》按音乐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按内容分,《诗经》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有的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有的“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诵音韵之妙 静女 《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找找文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应该怎么翻译。 爱(通"薆", )而不见(通"现", ) 说(通"悦", )怿女(通"汝", )美 自牧归(通"馈", )荑 洵(通"恂", )美且异 匪(通"非", )女(通"汝", )之为美 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而不见(通"现",出现) 说(通"悦",高兴)怿女(通"汝",你)美 自牧归(通"馈",赠送)荑 洵(通"恂",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之为美 赏爱情之美 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用带有诗意的语言翻译全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