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5109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61700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故 都 的 郁达夫 秋 懒懒 (qiàn) 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 茕 (qióng) 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燕歌行 (三国 ·魏)曹丕 秋风萧 瑟天 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古代写“秋”的诗文,回忆。 1.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字达夫,幼名阿 凤,浙江富 阳 人 ,现代小说家、散 文 家。 1921年参与组建创造社,出版 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 集《 沉 沦 》,震惊文坛。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 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 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 活 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作品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 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海迁居杭 州,在那里居 住了近三年。 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 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内心的寂寞。 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于 此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解 题 :“故都的秋” 谈起“秋”,你们的感受应是如何的 (1)秋天,硕果累累,带来丰收的喜悦之感。 (这是先民在原始社会中获得的最初感受) (2)萧瑟(索)、凄凉,抒发内心的深沉悲哀。 (源于知识分子结合秋天的独特意象抒发内心萧索之感 ———最初的来源:宋玉“士不遇”的“悲秋”传统) “ 故 ”: 怀旧、怀念之感,思念故乡、怀念故乡,同时 也有对事物随着时间变迁而逐渐淹没在历史长 河之中的惋惜之情。 “ 故 都 ”: 说明描写的地点,读完之后再来回答, “故都”是哪里 “ 秋 ”: 点名了季节,说明描写的内容。 明确文章体裁:现代散文 混混沌沌hùn dùn 一椽chuán 廿niàn 四桥 芦lú 花 槐huái树 馍馍mó mo 凋diāo 潭柘zhè 寺 朝zhāo荣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分文章段落,理解大致段意。 一 (1 — 2):对比“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 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二(3 — 12):回 忆“故都之秋”,赞美北方的秋天。 三(13 — 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 “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清、静、悲凉 (饱尝一尝)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北国之秋”与“南国之 秋”各有怎样的特征 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情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 对 比 para3: 秋晨院落 para4: 秋槐落蕊 para5: 秋蝉残声 para6-10: 秋雨话凉 parall: 秋果盛景 2.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回忆“故都之秋”, 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色 清静、悲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 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 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 的碧绿的天色,听 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 3. 品鉴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 “秋晨院落” 从槐树叶底,朝东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 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 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碧绿的天色 蓝白的牵牛花 驯 鸽 的 飞 声 一椽破屋 破壁腰 牵牛花 秋草 “清” “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