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6192

14.1故都的秋 教案

日期:2025-02-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42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3.掌握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春天是妩媚的,夏天是热情的,冬天的寒冷的,那么秋天呢?(同学们发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是凄苦。郁达夫呢?让我们通过《故都的秋》来看一下。 二、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武昌师大、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作者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一)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文中生字词。(投影) 潭柘(zhè)寺 椽(chuán) 着(zhuó)衣 (二)学生速读课文,筛选文中的信息。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的秋天景物的画面。(板书) 2.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点? 讨论明确: 1.共五幅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秋果。 2.“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也是课文的文眼。 (三)请三位同学概括课文内容并划分层次: 明确后出示: (一)总起:(1-2)①写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感受与向往(第1自然段) ②写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第2自然段) (二)分写:(3-12)③写清晨在院子所见景象(第3自然段) ④写槐树落蕊及其有关景象。(第4自然段) ⑤写秋蝉的残声。(第5自然段) ⑥写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第6-10自然段) ⑦写枣树以及其他果树在秋里的奇景(第11自然段) ⑧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秋,总是一样地能引 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第12自然段) (三)总括(13-14)⑨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13自然段) ⑩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的眷恋之情(第14自然段) 四、探讨课文内容 (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秋天的? (2)描写了哪些秋声和秋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 1)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的。声、色的角度能好的表现故都秋的特点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2)秋声:扫帚声、蝉声、风雨声、人声特点:静 秋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特点:冷、清 五、揣摩与体味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景物中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看看作家是怎么样抒发自己深情的。(课后练习二) 明确:①“看到”(天色、日光、蓝朵)“听到”(驯鸽的飞声)“细数”、“静对”———表现了作者悠闲惬意和热爱故都的秋天的情怀。 ②花铺满地,写视觉;脚踏花地,写触觉,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六、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悠远的秋味,孤独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作者共同听完了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作业布置】 1.体味课文秋天的另一特点:悲凉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