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声慢》教案 【教材定位】 《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声声慢》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人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同时,整首词以十四个叠字开篇,要反复诵读,体会其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素养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了解婉约派和“闺怨诗”积累文化常识。 2.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饱经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的哀愁,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闺院之中,多喜乐,亦多忧悲,也正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题材的诗“闺怨诗”。那么,对于经过国破家亡后的李清照来说,独处闺阁又有怎样的情感迸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词人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人物轶事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3.了解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4.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5.了解“婉约派” 婉约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