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9671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555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材,必修,编版,备课,同步,新教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材定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继续展现“青春“的主题,表现得是青年旺盛的生命活力。这首诗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壮强大的力量。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密切关注整首歌是创作的历史大背景。这首诗写作于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诗人由海外留学归来,在浩瀚的大洋之上,感受到了家乡故土之上正在翻涌的时代强波,有感而发。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歌除了“青春”主题,还有对时代的思考,对变革的探索,拥有更加宏大的思辨内涵。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教学重难点】 明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探究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文学体式,有的豪迈奔放、直白激烈;有的含蓄内敛、婉约动人。当你心中有所积郁,想要宣泄的时候,总要寻找一个突破口,而诗歌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郭沫若的一首现代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去体会一下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物轶事】聋子大哥 郭沫若17岁上患大病后,听力大减。在日本学医时,耳聋严重影响了他的听课和临床实习,急得他无法忍耐,一连三个月没下楼。 可是,耳聋却促使他大长学问。因为失聪,他就努力发挥视力和思考力的作用,潜心钻研文学和史学,使得他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此,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得出一条经验,就是生理有缺陷照样可以取得成就。只要自己不灰心,努力学习,尽量用一切方法补救自己的缺陷。 1946年,在重庆社会大学开学典礼上,他风趣地对有残疾的学员们讲道:“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悲观。请看,你们的聋子大哥在这里!” 2.了解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