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9689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40张PPT)

日期:2025-02-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74075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40张,课件,巩固,国家,4课
  • cover
(课件网) 导 入 汉朝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强大?因为它拥有当时世界之上最先进的文明,开辟了丝绸之路,改良了造纸术,把西域收入了它的版图。强大的汉朝为什么分藏西汉和东汉西汉又怎么由盛转衰的?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课堂导学 1. 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 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和文景之治? 3.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4. 汉武帝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流? 5. 王莽新朝与改制运动?东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为何会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6. 东汉中后期上层下层同时大分裂的表现?两汉衰亡的原因? 7. 两汉文化成就(史学、文学、科技)?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文景之治 1、背景: 经济凋敝 吸取秦亡教训 2、措施: (1)遵循黄老无为思想 (2)“与民休息”政策 3、结果: 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与早期道家思想不同,吸收法、儒、墨、阴阳等家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倡导“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2022·辽宁·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历史概念:黄老之学 黄老学说: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派别。“黄”指黄帝的学说,传说黄帝善于养生并得道成仙(修身)。“老”指老子的学说(守道、无为),二者糅合为“黄老之学”。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分封七个异姓王 汉景帝 “削藩” 七国之乱 平定 七国之乱 剪除异姓王 分封同姓王 诸侯王 拥兵自重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影响: (1)积极:适应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利于巩固政权; 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消极:随着王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黄老之术就行不通了,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改行国家干预政策。 ——— 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一)背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矛盾,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二)措施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⑤任命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