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0403

第22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478819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2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29张
  • cover
(课件网) 《登幽州台歌》 登 导入新课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这个黄金台指的就是幽州台。时光流逝,在初唐,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想到了燕昭王招纳贤才的故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它就是《登幽州台歌》 导入新课 陈子昂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作者简介 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军队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背景简介 《登幽州台歌》 初读感知 (chuàng) 怆 1.小组内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这个短线就是拖音;语速要慢;怆然奠定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初读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课文注释 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 并非方位名词,而是时间名词。 《登幽州台歌》 初读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幽州台,蓟北楼、或者燕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燕昭王姬平为雪国耻,他采纳大臣郭隗的建议,在燕都城蓟城筑高台而置黄金于上,延请天下贤士,终于得到乐毅等人才,从而使得国家臻于富强。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当时台略成方形,占地约40亩,高约20米,台顶平台约15亩。 《登幽州台歌》 初读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学生阐述整首诗大意: “我”登临幽州台,看向过去,像燕昭王那样前世的贤明君主既不再可以相见,看向未来,后世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相逢。一想到天地时空如此浩渺广远,我不禁孤独悲伤悲以至凄恻落泪。 “前不见古人”: 五个字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精读赏析 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初即位时,燕国国力疲弱。他修筑了幽州台,并不惜在台上置以千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