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统治天下,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及《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分类梳理,体会君子、仁、礼、乐等基本内涵,感受《论语》的思想魅力。 学习目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知人论世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交往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仁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 记录 的言行,属于 体,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 合编为“四书”。 论语简介 孔子及其弟子 语录 《大学》、《孟子》、《中庸》 文本研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正:使动,使...匡正 焉:代词,自己 就:到,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二十五分钟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 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文本研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