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9625

3.3 地球的形状 课件(18张PPT)+教案

日期:2025-04-1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8841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地球,形状,课件,18张,PPT,教案
    大象版 四年级下册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 3.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 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题 3.地球的形状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3~4年级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认识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以时间为线索,建构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认知。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结合图片资料或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形状。 态度责任: 能通过动画或利用图片资料,具有根据事实提出观点的意识。 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生变化。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3.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结合图片资料或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形状。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能在教师引导下,以时间为线索,建构人类探究地球的认知。 2.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生变化。 教学 准备 教师:圆球、船模、光屏(纸板)、手电筒、球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学生:圆球、船模、光屏(纸板)、手电筒、球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任务一:猜想假设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中国宇航员透过空间站看到的画面,请你说一说,地球是什么形状? 2.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能说出地球的形状,简单描述现代人类是借助卫星等高科技知道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探讨科学的兴趣。 二、搜集证据(预设10分钟) 任务二:探索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圆形的猜想 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古代: ①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是“天圆地方说”。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直觉、想象) ②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第一个科学证据。(现象观测) 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以时间为线索,建构人类探究地球的认知。 三、事实证据(预设15分钟) 任务三:验证地球是球形的猜想 实验一: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 1.实验目的:观察“驶向和驶离我们的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2.实验材料:船模、圆球。 3.实验猜想:船在球体上航行,驶向我们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驶离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4.实验步骤: (1)用圆球模拟地球,让船在地球仪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船驶向和驶离我们时的情况;再让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重复观察。 (2)比较并解释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