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2.6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23.例3. 教材分析 “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会并理解除法运算含义及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来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通过“分粽子”,采用对比编排的方式,呈现了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模型的现实情境,将两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示意图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图形、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为后续进一步解决更复杂的乘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核心素养 经历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2.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道理,并运用除法正确解决问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及除法含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除法的含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比较发现及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口算。 2. 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蚕宝宝。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用乘法算式? (3)解答正确吗? 3.今天我们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口算。 2.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分和用除法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通过复习旧知识,为用除法解决问题提供认识准备。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3. 1.学均分”问题。 (1)知道了什么?出示课本P23例3情境图左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答?为什么用除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3)解答正确吗?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景中,体会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 2.学习“包含分”问题。 (1)知道了什么?出示课本P23例3情境图右图。 (2)怎样解答?为什么用除法? (3)解答正确吗?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1. 学均分”问题。 (1)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条件:①15个粽子; ②平均放在3个笼屉里。 问题:每个笼屉放几个? (2)15÷3=5(个) 要求每个笼屉放几个,就是把15个粽子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解答。 (3)每盒5个,3盒就是15个,与原题中的信息一致,说明解答正确。 2.学习“包含分”问题。 (1)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15÷5=3(个) 要求15个粽子要用几个笼屉,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是包含分的问题,要用除法解答。 (3)3个笼屉,每个笼屉里有5个,一共有15个,与原题一致,说明正确。 3.不同点:左图是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的问题,都用除法计算。 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解。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的异同,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从具体情境出发,分析已知和未知,逐步推广到抽象的概念,结合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念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