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小小民俗推荐官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虽体裁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习作”“语文园地”等相关内容也都紧扣这一主题,让学生不断感受民俗中人情与文化的韵味。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现象,能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日常生活现象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与学生之前学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是一脉相承的。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做到了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课后习题也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交流平台”总结了详略安排得当的价值及意义,并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表达的角度给学生传授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习作主题是“家乡的风俗”,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等方式,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了解身边风俗的主要特点,并尝试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介绍某个风俗的特点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亲身体验、自身感受和自我看法等。本单元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单元。 学习任务群定位 本单元围绕着“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并通过最后的习作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单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地去表达。这样的表达目的,在落实单元人文主题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按照“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思路,编者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就制定了“撰写地方民俗解说词”的核心任务。这一任务主要指向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而且读者群体相对明晰(主要是学生的老师、家长以及身边的同伴)。同时这一任务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再者,在探究“民风民俗”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现“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的相关要求。而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则可以看作是“表达清楚得体,有效传递信息”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单元内四篇课文以及习作主题内容和要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学习内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 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编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浓郁的民俗风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的守护、丰富、充盈民俗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为此,本任务群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策划了“撰写地方民俗解说词”这一核心任务,研发了四个与核心任务紧密契合的具体子任务:“家乡春节体验和见闻”“万卷书里的民俗符号”“妙笔趣文演绎民俗情”“民俗推荐美名扬四方”。这四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具有层递性的子任务不仅贴近学生、受学生喜欢,而且和教材的内容主题比较贴合,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共情;在任务体系中还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促进学生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提高语言建构水平。而本任务群的学习时间节点恰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