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信,如同时光的信使,承载着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期许。 书信,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那些人,那些事,在书信中凝结,它将所有的情境和情绪都呈现在眼前。从“信”出发,让我们通过一封封书信,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艰辛曲折和光辉成就,解密中国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密码。 新课导入 从书信回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前农民和农村面临怎样的困境? 材料一: 男人上工带扑克, 女人上工纳鞋底,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材料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花鼓词 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1.背景 一群农民的抉择 ———从小岗村的“托孤信”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分田到户”的“盟约”上摁下红手印。 他们把生产队里的土地按人均平分到户,耕牛和大农具作价到户,农产品交售任务、还贷任务、公共积累分摊到户。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1978年,小岗村第一份大包干红手印 (契约合同书) 思考:1.为什么分田到户会有坐牢杀头的危险? 2 为什么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也要分田到户?请观看视频寻找答案。 2.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方式: 责任: 利益: 权利: 分田到户 保证国家集体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生产自主权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1980年5月《关于农村政策的问题》 邓小平的讲话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什么性质? 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了6倍多。 3.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结果 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结合材料,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信的后续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通知,大包干有了全国“户口”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3 1980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1984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 信的现状———小岗村的发展 2021 2022 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0万元关口,村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