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6157

[名师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 7.猴王出示 教案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668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案,名师,五年级,语文,下册,猴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猴王出世 教学内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导入课题。 1.图片激趣:课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封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2.引发交流: (1)从封面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你读过这本书的那个版本?(学生自由发言。) (2)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游记》都不陌生,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个章节,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读完了整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单介绍。) 3.导入课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孙悟空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最初的孙悟空。(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订正。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③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窍:石头边隙。 ⑥石碣:石碑。 ⑦镌:刻。 ⑧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⑨瞑目:闭上眼睛。 ⑩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