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迷娘(之一)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1、了解歌德,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象的内涵。 3、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4、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世界 的追求。 学习目标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课堂导入 新知探究 2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知人论世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歌德前期: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歌德晚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知人论世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浮士德》 自传:《诗与真》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知人论世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 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创作背景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故事背景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故事背景 学习任务二: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1.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在诵读《迷娘》时,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迷娘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诵读时要将这种情感以温柔、眷恋、感恩、凄恻、忧愁、欢欣等情感基调表现出来。 2.注意语调和语速。在诵读《迷娘》时,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语速。在表达迷娘的思念和向往时,可以用稍慢、柔和的语调;在表达迷娘的决心和勇气时,可以用稍快、明朗的语调。 诵读指导 3.突出关键词和重音。在诵读《迷娘》时,要突出关键词和重音,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你知道吗?”可以读得重一些,突出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请前往!”可以读得轻一些,表现出迷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决心。 4.运用停顿和延长音。在诵读《迷娘》时,适当的停顿和延长音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例如,“我愿跟随你,森林,河流,天空--任何地方”,可以在“任何地方”后面停顿一下,表达出迷娘对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