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7015

24 《蛟龙探海》 (课件+教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7次 大小:49342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蛟龙探海,课件,教案
    (课件网) 广袤无垠的深海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等待人们进去探索,可是深海有着令人望而却步的极端恶劣条件,要深入其中探索谈何容易?不过,中国科技库中有一样厉害的“神器”,它能抵抗所有不利条件,一次次成功地潜入深海,为我国的海洋科研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24 “蛟龙”探海 许 晨 文化自信: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掌握本课生字词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维能力:浏览课文,提取重要信息,把握课文重要内容。 审美创造:感悟“蛟龙号”深潜的成功对我国海洋勘测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向科学事业和科学家致敬。 学习目标 许晨,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一级作家、《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他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撰写反映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海试及其重大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蛟龙探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近作者 背景信息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踪迹已经覆盖了南北极,征服了山峰,唯独深海,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海洋对各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蛟龙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深潜的旅程,并为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景。本文作者实地跟船50余天、前后采访近5年,用厚重与详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将“蛟龙号”深潜的台前幕后故事忠实还原。 蛟龙 憧 憬 蹒 跚 蓦然 矗立 瞩目 突袭 淋 漓尽致 浩瀚无际 波澜起伏 踌 躇满志 劈波斩浪 jiāo chōnɡ jǐnɡ pán shān mò chù zhǔ xí lín lí hàn lán chóu chú pī 字词积累 蹒 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浩 瀚: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踌躇满志: 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绘声绘色: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浩瀚无际: 形容广大,无边无际。 波澜起伏: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并概况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 第二部分(3-7段) : 第三部分(8-15段): 第四部分(16-21段) : 简要介绍人类对深海的向往和探索以及20世纪的深海探测现状。 介绍“蛟龙号”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 “神舟”与“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海域、当天的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 2.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的过程及意义。 1.课文第一部分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有什么用意 ①结构上: ②内容上: 细节探究 承接上文自古人们对海洋就有无限的向往和探索欲,为写后文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做铺垫。 全世界都开启了深海探索,侧面说明深海探索事业及其重要,中国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也证明了“蛟龙号”此次深海潜水具有重大意义。 2.文章第二部分写到,蛟龙号下潜时海域环境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里亚纳海沟环境变化速度很快且恶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