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自然有其独特的语言。 有些比较清晰,例如春华秋实、夏蝉冬雪,物候的变化指导我们安排农事; 有些比较隐晦,例如,在人类出现以前,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大自然留下的隐晦之言,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发现。 恐龙灭绝一事隐藏着哪些信息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普作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与恐龙灭绝有关,跟随阿西莫夫去一探究竟。 阿西莫夫 短文两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籍犹太人,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后来他投身写作,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基地》、科普作品《新疆域》等。短文两篇选自他的《新疆域》。 作者介绍 臀部 骨骼 漂移 流逝 褶皱 携带 两栖 彗星 潮汐 劫难 致密 陨石 追溯 天衣无缝 tún bù gǔ gé piāo yí liú shì zhě zhòu xié dài liǎng qī huì xīng cháo xī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发生的定时涨落。按发生的时间区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jié nàn zhì mì 细致精密 yǔn shí zhuī sù tiān yī wú fèng 喻指事物(多系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 字词把握 阅读说明文,找准说明对象是第一步。速读两文,说说各自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提示】找说明对象不但要看题目、首尾,还要用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依据。 寻找说明对象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 类型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用“恐龙无处不有”来说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用“被压扁的沙子”来说明) 事理说明文(科普作品,告诉我们一些科学知识) 科普作品特点一:科学性(知识性) 读事理说明文,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需要我们细读文本,探究作者的说理过程。 读《恐龙无处不有》,补全下面的说理过程。 现象: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疑问: 。 结论: 。 推理: 2.25亿年前, ; 大约两亿年前, ; 6500万年以前, 。 再提结论: 。 恐龙并不适合寒冷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形成最后一次泛大陆,恐龙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泛大陆分裂为四部分,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灭绝,大陆完全分开,每块大陆上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证据 探究说理过程 《被压扁的沙子》的推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参照《恐龙无处不有》的推理过程说一说。 现象: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疑问: 科学家争论不休,灭绝原因到底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努力寻找证据验证这两种理论)。 推理: 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变成斯石英; 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又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自然界一些地方发现斯石英,这些地方曾受到巨大陨石撞击; 若火山爆发,其高温会使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 出现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的原子排列; 据此情况显示,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撞击形成了大量斯石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而是撞击。 探究说理过程 两篇文章的思路有很大的相似性,请归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