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35907

【高效课堂】16.有为有不为 同步探究导学案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1次 大小:18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效,课堂,为有,不为,同步,探究
  • cover
(2025年春季)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要求】 1.朗读课文,弄清“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及二者关系。 2.学习本文清晰严谨的论证思路和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名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精通12种语言,在梵学、吐火罗文等研究领域造诣颇高。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2.我的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逾越(yú) 恻隐(cè) 伦理(lún) 烦琐(suǒ)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贰臣:不专一、变节的大臣。 得逞:达到预期的目的,指坏的主意。 迷途知返: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大逆不道:现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名句出处论述的观点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应该”就是“合适”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议论文(体裁),作者季羡林,学者、作家、翻译家。《三国志》作者是东汉末年的陈寿(人名),《正气歌》作者宋代(朝代)的文天祥。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作者观点 对好事情应积极去做,对有些事情则千万不能做。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首先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和前提,接着从道德、大义、底线等方面举例论述哪些该“为”哪些该“不为”,最后强调要明辨是非,正确选择“为”与“不为”。 二、细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第1段:作者是怎样解释“有为”和“不为”的? 明确:“有为”就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2.第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明确:“应该”是能分辨请是非善恶,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没有“应该”,“做”和“不做”就没有区别了。 3.第4、5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内涵。 4.第7段:有人认为,段中所举事例不能证明第一句的观点。你同意吗? 示例:同意。段中所举事例说明大小恶的转化,只字未提“大小善”,更别说“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的联系。 5.作者提出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①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②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三、研读课文,归纳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例子:①公共汽车上让座;②文天祥从容就义;③贪污受制裁。 作用:①指明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②指明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大恶;③说明小恶会发展为大恶,阐明小恶的危害,引起人们对小恶的重视。 2.对比论证 例子:将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与损害社会的行为进行对比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该“为”与该“不为”的差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例子:俗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作用:形象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小结】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与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更鲜明,使读者更信服。 【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1.故事:季羡林“三辞桂冠”(PPT出示) 2.讨论: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生总结 提示:归纳生字新词、论述思路、论证方法、写作特点。 2.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