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38140

3《天窗》 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60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天窗,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四下3《天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于1928年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课文描写乡村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外面世界,由此产生了无限遐想,表达了一个孩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真时代的留恋和怀念。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可以说,这小小的天窗,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给了乡下孩子带来了心灵慰藉。 全文分三个部分。1~3自然段,写天窗的位置形状。4~7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下雨被叫回家和夜晚被喊去休息时,由天窗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获得心灵安慰。第8自然段、写作者由天窗中获得的感受及思考。 课文虽充满童趣,却引人深思。第一部分不仅点出了开天窗,是为了屋里光线敞亮些,空气流动起来,还通过暖和的晴天和寒冷的冬天对比描写,感情上的起伏,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天窗在乡下孩子眼里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选取了两个特殊的场景,重点描写了下雨天被关在家里感到失落,看到天窗外雨脚和闪电,想象风雨的威力;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感到无奈时,看到天窗外的星云和黑影,想象夜晚的美丽神奇。两次的情感起伏一抑一扬都是紧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句来过渡的,让人深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的心灵慰藉与快乐。而文章的结尾作者做了高度的总结,这快乐似是天窗带给孩子们的,而真正的快乐的根源是孩子们活泼会想。结尾的点睛之笔给人以启迪了,拥有想象力的孩子们,心灵是自由的,因为他们可以冲破束缚,超越现实,看到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世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这一课出现的生字,大多属于笔画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藉”“鹰”的书写进行指导。 本文写成于1928年,年代比较远了,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这种乡下生活学生是没有体验,十分陌生的。那种乡下人朴实的快乐,以及孩童与各种动物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缺少实际的乡村生活体验。但是对于“天窗”的了解,学生应该不陌生,例如城市里的轿车。但与文中提到的那种“天窗”的认知还是比较远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卜、锐、滩、帐、烁、蝙、蝠、霸、鹰”等11个字。 2.会写并理解“慰籍、扫荡”等12个词语。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发展: 能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 文化传承: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理解结尾句“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子,曾经的窗户是纸糊的,如今都是玻璃的了。因为有了窗,把温暖的阳光带进房间,因为有了窗,让我们可以直视窗外的风景。尤其是阴雨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倚窗向外望去。谁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乡下孩子世界的距离,引起阅读兴趣。 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