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课外古诗词阅读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宋]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释】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由露箬与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问世事的苦闷。 提示:“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问世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 ”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赋得①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 漠漠④帆来重,冥冥⑤鸟去迟。 海门⑥深不见,浦⑦树远含滋⑧。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⑨。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诗人朋友。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漠漠:水汽迷茫的样子。⑤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⑥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⑦浦:近岸的水面。⑧含滋:湿润,带着水汽。⑨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照应诗题中的“暮雨”二字,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了一层明亮的底色。 B.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欢快的心境相吻合。 C.尾联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D.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4.诗歌的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而雨湿行迟的去鸟,正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更含蓄深沉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江汉①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古来存③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②苏:康复。③存:养。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诗中首联诗人用自嘲的方式,把自己说成是“腐儒”,说自己虽满腹经纶却仍未摆脱贫穷的下场。 B.“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却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C.“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