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_____ (6)执策而临之 临:_____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B.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骈死于槽枥之间 D.策之不以其道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10.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走进作品】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都是经典,请选出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写出其中的名句。 (3)【感悟情怀】唐宋八大家在作品当中展示了自己的情怀,请选出两位作家结合具体的作品或内容分析他们的情怀。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