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0428

六、盐和糖哪儿去了?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30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科学,一年级,苏教版,学年,2024-2025,教案
  • cover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 《水》单元 6.盐和糖哪儿去了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水》 课题 6.盐和糖哪儿去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 一~二年级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描述食盐、红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科学思维 使用搅拌棒、放大镜等工具辅助观察,培养细致观察、规范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面粉、味精、油、胡椒粉等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并能用简单的图表记录实验结果。 态度责任 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探索科学现象的习惯,积极完成课后作业,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并描述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区分溶解和未溶解的现象,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 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红糖、沙子、面粉、味精、油、胡椒粉、小苏打、咖啡粉各若干,透明杯子(带刻度)、搅拌棒、放大镜、水槽、抹布;记录单、彩笔。 2.场地准备:选择宽敞、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室或实验室,确保场地有水源和排水设施。 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课题 1.展示一杯清澈的盐水和一杯浑浊的泥水,提问:“同学们,看这两杯水,一杯看起来很清澈,一杯却很浑浊。老师在这杯清澈的水里加了一样东西,在浑浊的水里也加了一样东西,你们猜猜加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盐和糖放到水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去哪儿了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盐、糖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5分钟) 1.实验材料介绍:向学生展示食盐、红糖和沙子,介绍它们的外观特点,如颜色、颗粒大小等。同时展示实验工具,如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说明它们在实验中的用途,强调使用搅拌棒时不要撞击杯子,避免损坏。 2.示范实验: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实验步骤。首先,往三个透明杯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将少量食盐、红糖和沙子放入不同的杯子中;提醒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瞬间的现象。 3.学生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食盐、红糖和沙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包括物质颗粒的变化、水的颜色变化等。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和记录,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观察结果。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溶解现象。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知道一些 常见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辨认常见的材料并描述这些材料的一些特点。进一步在材料和名称之间建立关系,脱离具体物品,强化对材料本身的认识。 聚焦具体物品,进一步认识材料及其优点。 观察帆布鞋用哪几种材料做成,并猜测各种材料的优点。此活动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第二课认识材料的特点做好铺垫。 三、深入探究溶解现象(15分钟) 1.搅拌与静置:指导学生用搅拌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