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1578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课件(共40张PPT)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97679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课件,4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壹 解 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贰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县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少时贫困,20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赵、梁、宋一带。40岁后举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辞去,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suī]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作者简介 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尤以边塞诗著称于时。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析小序·明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①军事元帅。此处指张守珪。开元二十六年 (738),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将军乌知义击叛奚余党。知义不从,白真陁罗又假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兵,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理又屡赂仙童。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及《旧唐书·张守珪传》。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②其实这首诗并非仅据传闻所写的唱和之作,也不只局限于写张守珪军中之事,而是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在此之前,高适于开元20年至22年 (732-734)曾亲历东北边塞生活,对军中内幕颇多了解,故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军中矛盾、边塞弊端,写出这样思想深刻、感情挚烈的诗篇。 叁 边塞诗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内容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2)抒发从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