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 孟浩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情境导入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律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作者简介 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重难点讲解 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贰 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重难点讲解 解释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远望洞庭湖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诗,赠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张丞相:张九龄,唐玄 宗时为宰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干谒(ɡān yè),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举荐自己或重用自己,他们就会写诗来推荐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写作背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指洞庭湖。 平:与岸齐平,写出了洞庭湖水多。 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涵。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湖水和岸上几乎平接。 湖水映照着天空,水天相接,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大湖,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蒸:蒸腾 撼:摇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 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 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 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无事,想想就觉得羞愧。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坐观:坐视,旁观。 徒:空,白白的。 我徒然看着那湖畔垂钓的人们,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叁学习写法,品读语言重难点讲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混”表明洞庭湖与天相接,水天一色,上下混合为一体。 首联诗句中的“平”“涵”“混”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平”字写出了湖水的充盈和湖面的广阔浩渺,更显视野开阔。 “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弥漫、水量浩大、壮阔广大的样子; 请分别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颔联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博大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撼”字,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澎湃激荡、气势博大的特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