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4138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课件(共72张PPT)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51879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cover
(课件网)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华,极其切实……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阅读课本71-73页名著导读内容 这位先生是谁?这本书是什么书? 情境导入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作者简介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创作背景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在内的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 整体感知 壹选择性阅读重难点讲解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 ·何为选择性阅读? 阅读指导 一、兴趣“引”读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深读。 二、按目的“点”读 可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需要,选准探究点,直奔主题,选点阅读。 三 、浏览“扫”读 ·快速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