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4202

23.马说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4785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马说,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23 马说 ———韩愈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大文豪韩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千里马”的什么故事吧! 情境导入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创作背景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题目解读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祗 zh 骈 pián 策 cè 槽枥 cáo lì 石 尽粟 sù dàn 字词梳理 壹 读好停顿 重难点讲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yé cáo lì sù s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⑴主谓之间要停顿。 千 里 马 常 有 ⑵谓宾之间要停顿。 虽 有 千 里 之 能 ⑶在句首表假设、转折等连词的后 面要停顿。 而 伯 乐 不 常 有 ⑷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故” “是故”后面要停顿。 故 虽 有 名 马 / / / / / / 方法指导 贰 疏通文意 重难点讲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通假】同“祇(只)”,只、仅。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adj.→v.受屈辱 v.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