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4500

第24课 “蛟龙”探海 课件+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4810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4课,蛟龙,探海,课件,教案,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蛟龙”探海 国学名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蛟龙( ) 憧憬( ) 蹒跚(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淋漓尽致( ) 浩hàn( ) hóng( )图 huì( )声huì( )色 门kǎn( ) 波lán( )起伏 pī( )波斩浪 答案:jiāo chōng jǐng pán shān mò chù zhǔ xí lín lí 瀚 宏 绘 绘 槛 澜 劈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 (2)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 (3)“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2.(1)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2)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事件或事物因为具有吸引力、重要性或者独特性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3)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4)宏伟的计划;远大的谋略。 3.选词填空。 (1)成效 成就 为了万无一失、卓有_____,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2)实验 试验 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_____。 (3)周密 密切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_____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 (4)呈现 显示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_____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 答案:3.(1)成效 (2)试验(3)周密 (4)显示 4.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 (3)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 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 )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 (4)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 4.(1)描写 (2)叙述 (3)议论 (4)抒情 合作探究 5.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答案: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及意义。 6.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答案:写深大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是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做铺垫,也说明中国人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 7.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答案: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的艰难。 当堂测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开头第一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答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