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7844

16.《有为有不为》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42715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有为有不为,课件,25张,ppt,统编,语文
  • cover
(课件网) 16*.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2009年),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作者简介 诉诸 sù zhū 屈膝 qū 贰臣 èr 笼统 lǒng 轮廓 lún kuò 得逞 chěng 制裁 cái 毅然 yì 迷途知返 tú 大逆不道 nì 闭目养神 yǎng shén 预习检测 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解释“为”的含义,并引出“有为”与“有不为”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2段):探讨“应该”二字的含义,指出诉诸良知良能即可分辨是非善恶。 第三部分(3~6段):通过举例论证善恶有大小之别,并给出大小善恶的笼统概念。 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第7段):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小恶可能逐渐演变成大恶,并提到迷途知返的困难。 第五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人们的希望,即做到有为有不为,并在行为出错时能够毅然回头。 清晰地区分了“有为”与“有不为”的概念,强调了个人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课文讲解 通过类比“义”字,试图解释“应该”的含义,为理解“应该”提供了新思路。 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课文讲解 引用韩愈的定义,进一步阐释“义”与“应该”的关系,但指出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为后续讨论留下空间。 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课文讲解 提出通过良知良能来分辨是非善恶的观点,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判断力。 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课文讲解 引用古人名言,强调了善恶无大小,都应认真对待。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课文讲解 进一步阐释善恶与应该不应该的大小之别,为后续讨论提供了依据。 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课文讲解 通过具体例子,揭示了小恶背后反映的社会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课文讲解 将讨论从现实扩展到历史,为后续举例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课文讲解 通过文天祥的例子,生动地阐释了大善的含义,并强调了其历史影响。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课文讲解 提出了判断大善大恶的标准,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 课文讲解 进一步阐释了小善小恶的判断标准,强调了个人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课文讲解 承认了大小善恶之间的模糊性,为讨论的开放性提供了空间。 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课文讲解 引出大小善恶之间的联系,为后续讨论提供了新思路。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课文讲解 引用俗语,强调了小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俗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