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井冈翠竹 ———袁 鹰 袁鹰,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作者简介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 深坳 梭镖 砍伐 摇撼 功勋 郁郁苍苍 绞尽脑汁 悬岩绝壁 殷 殷切 殷红 ào suō biāo fá hàn jiǎo cāng 预习检测 xūn xuán yán yīn yān 1.课文写了与竹子有关的哪些事情? 2.作者写竹子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 4.请思考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段):描写了竹子的样子。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了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10~12段):描写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 第四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赞美井冈山的竹子。 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先写井冈山林海之广,再点出题目,明确难忘的是毛竹。饱含真挚的情感,突显毛竹形象的高大,表达了作者对毛竹由衷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出下文。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课文讲解 采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从近处看,毛竹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同时把竹子比作山头的岗哨和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表现了井冈翠竹的革命风采。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课文讲解 “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写出翠竹的用途广。用排比句,将翠竹的用途一一列出,表明井冈翠竹与革命紧密相关,它是革命的竹子。 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课文讲解 这个设问句用反问句做答,形式新颖,既写出了看到老表后引发的猜测和联想,也从中反映出翠竹的作用,并点明井冈山军民的鱼水深情。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这是什么 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 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课文讲解 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课文讲解 用设问的修辞方法,自问自答,表达了人们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再次强调了偏担”的重要作用。 “重担”“漫漫长———“挑”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的井冈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的功勋,以及井冈翠竹对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表达了人民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热爱井冈翠竹的深切感情。 课文讲解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课文讲解 赞美了毛竹具有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的 品格。作者赞美毛竹子就是赞美井冈山的人民。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赞美了毛竹的精神品质。 一方面形容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象征井冈山的人民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