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最新教科版) 2.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特点,知道蜗牛是用腹足运动的,初步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 科学思维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分析蜗牛的运动与其形态结构的关系。 探究实践目标 ●通过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学习观察研究动物的方法。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2课,指向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二点“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和“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中的第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在寻访校园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本课以蜗牛为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对蜗牛进行深入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为后续观察其他动物奠定基础。对蜗牛生活环境与习性的探究实践,也为第3课“给蜗牛建个‘家’”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聚焦板块,通过简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蜗牛,唤起对蜗牛的原有认知。探索板块,学生借助感官、工具等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蜗牛的形态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研讨板块,围绕“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能模仿它的动作吗?”“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和建构对蜗牛完整的认识。拓展板块,安排了观察和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拓展活动,隐含对动物类别的认识。 一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蜗牛有抵触情绪,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亲近蜗牛、爱护蜗牛。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仍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科学词汇,并提示观察顺序。对于简图记录,学生已有基础,但在画图时容易将物体拟人化,教师要提示学生客观记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致地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 难点: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其形态结构及所具有的功能。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呈现了自然状态下蜗牛的照片,蜗牛在慢慢爬行,隐含了蜗牛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 聚焦:揭示探究的核心问题,后续观察和讨论都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提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教学和示范强调。同时,过早提供放大镜并不利于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蜗牛的整体和比较明显的部分,再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蜗牛局部的细节。 探索1:提示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教材选用分布广泛、容易寻找、行动缓慢、学生喜欢、便于学生观察和饲养的蜗牛为观察对象,教师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观察对象适当进行调整。 图示:展示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小朋友亲近蜗牛的表现,暗示着蜗牛不会伤害我们,帮助部分初次近距离接触蜗牛的学生消除顾虑。 记录单:提示学生用简图记录蜗牛的外部特征。在交流、汇报阶段学生也可以把教师提供的科学词汇标注上去。 图示:蜗牛的口比较隐蔽,不易观察到,这张细节图有利于教学时对此补充讲解。 图示: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器官,也为后续交流提供便利。 探索2:遇到危险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是蜗牛作为生物的特征之一。本课重点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