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聚焦教材第67-68页知识内容。 【教材分析】 (一)核心素养关联解读 1.空间观念塑造:课程以学生常见的数学书、邮票等实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其形状入手,逐步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过程巧妙融入图形认识中的抽象数学思想,助力学生实现数学化思维的初步构建。通过组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而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几何知识筑牢根基。 2.几何直观培养: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学生针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展开细致探究。他们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且二者四个角均为直角的特性。这一学习进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其能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学问题。 3.数据意识启蒙:为了精准验证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结论。这一测量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答案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据作用的认知,还在其心中播下了数据意识的种子。这种意识将在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或代数知识时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各类问题,感受数据背后的强大力量。 (二)核心任务深度剖析 本节课将核心任务设定为“深度探究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先通过动手操作,如折、量等方式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在对长方形有了深入认识后,凭借已积累的活动经验,进一步探究正方形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学习长方形的长、宽以及正方形边的名称。以该任务为引领,学生完整经历“观察 猜想 验证 归纳”的科学探究流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猜想、严谨求证的学习习惯,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使得教学活动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展。然而,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特征,并探索验证方法,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此阶段作为学生分析和研究图形的启蒙时期,对其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意义重大,能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精准把握图形特征:借助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准确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多元方法积累经验:学生掌握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培养几何直观和数据意识。 3.能力迁移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他们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牢固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学习难点:学会将研究几何图形特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迁移。 【学习准备】 准备充足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笔、魔方以及课本,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1.生活中的图形发现:教师展示教室里的数学课本、黑板擦、窗户等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仔细瞧瞧这些东西,它们在形状上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2.引出核心任务: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些物品的表面大多是长方形。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深入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核心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长方形的边和角具有怎样的特征,并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问题引导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开动小脑筋想一想,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