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1889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地回忆—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1次 大小:16629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单元,11课,山地,回忆,2024-2025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山地回忆—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1.通读课文,初步感受姐儿这一人物形象。 2.题目中的“山地”指的是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查阅资料,了解阜平的光荣革命历史。 作家作品 孙犁 (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孙犁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的苇》《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 文题理解 “山地”,这里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回忆”表明小说讲述的是“我”在阜平生活时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题概括 本文主要写“我”对自己打游击到过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事情的回忆。扣住一个小物件———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段,挖掘了普通劳动妇女身上美好的人性,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 背景简介 1936年,孙犁在河北保定同口的小学做教员。同口镇就在白洋淀边,风光明丽,人情淳朴,孙犁在这里教了一年书,留下了相当美好的回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原先介绍孙犁去教书的中学同学公开了中共党员的身份,在冀中平原组建敌后抗战队伍,在他们的引导下,孙犁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是在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学院任教,后来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这期间,他转徙于阜平山区。这里与平原相比,有天壤之别,生活艰苦,衣食住行都很困难,但孙犁对这一方水土有很深的感情,他说:“但是阜平,在我们这一代,该是不能忘记的了,把它作为摇篮,我们在那里成长。那里的农民、砂石、流水、红枣,哺育了我们。” 1949年12月,孙犁的《山地回忆》发表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这是一篇历久弥新的作品, 在新时期逐渐获得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孙犁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可在这个作品里得到印证,其中关于乡村 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学法导读 首先,速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结合教材“思考 探究 积累”第一题,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其次,圈点文中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标记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再次,结合文中的对话描写,感受“妞儿”这一人物形象;最后,体会文中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结构图示 字词归纳 l字音 土靛(diàn) 碛口(qi) 裤褂(guaà) 刨抓(páo)玉黍(shǔ) 阜平(fù) 袄裤(ǎo) 水瓢(piáo) 2.多音字辨析 (mǒ)抹杀 (mā)抹布 (mò)抹墙 (báo)薄饼 单薄(b6) (bò)薄荷 果实累累(léi) 罪行累累(lěi) 劳累(lèi) 3.形近字辨析 阜(fù)盛 船埠(bù) 沤(òu)肥 抠(kōu)门 呕(ǒu)吐 伛(yǔ)偻 老妪(yù) (fáng)妨碍 (fáng)防范 (zhài)债务 (jì)成绩 (zì)浸渍 (qì)碛口 (zhàn)破绽 (diàn)淀粉 石碇(ding) 钢锭(dìng) 4.重点词语解释 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沤:长时间用水浸泡。 穷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