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有为有不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有为有不为”是说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作者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文章最后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回扣题目,观点鲜明。 读完后想一想: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文章篇幅短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阅读时,注意把握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说 “有为有不为”是一个并列短语,意思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标题体现了文章的论证内容。 作家作品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主题归纳 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的探讨,阐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善大恶在社会中的体现。最后提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有联系,并以贪污行为为例,警示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犯错要毅然回头,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第八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卷网-2009年版)。有改动。季羡林的章中多理性哲思,其中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理性的判断,也有思想的光芒,还有智慧的闪现,特别是对国家、民族、时代、社会、人民、人生、哲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担当。本文阐述了作者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性思考,意在引导众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学法导读 首先,略读全文,勾画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段所写的内容;其次,再读课文,找出作者论证观点的材料,学习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字词归纳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屈膝xī 诉诸 zhū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大逆不道: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迷途知返: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 结构图示 原文 批注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皮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 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面,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