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蛟龙探海》—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蛟龙”探海》这篇课文聚焦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海试以及它在深海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国在深海科研领域从无到有、攻坚克难、不断突破的光辉历程。教材编入此文,旨在让七年级学生通过了解这一高科技成果,拓宽科技视野,感受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升他们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分析文本语言特点等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体现语文与科学技术领域的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文中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蛟龙”号相关情况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提升说明文写作水平。 通过自主阅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深入文本,品味文章准确、严谨、生动的语言,理解“蛟龙”号的特点与价值。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讨论交流“蛟龙”号背后的科研精神以及深海探测的意义,培养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蛟龙”号和深海探测的相关资料,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重点问题,如“蛟龙”号研制成功的原因、背后体现的科研精神以及深海探测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圈点批注出自己有疑问、有感悟的词句、段落,如介绍关键技术的语句、体现科研精神的事例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于深入思考文本内容,记录阅读心得。 1.作者档案 许晨,山东德州人,作家。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2018年8月11日,凭借《第四极一一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5年第11期)获第七届鲁迅文奖报告文学奖。 2.题目解说 “蛟(jiao)龙”,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探海”,探索深海。题目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第四极一一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作家-出卷网-、青岛-出卷网-2016年版)。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而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起步较晚。2001年,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达成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2007年9月1日,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本文记述的是“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 4.主题归纳 这篇报告文学记叙了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下潜,创造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潜海7020米的世界纪录的事,表现出我国在载人深潜事业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5.学法导读 首先,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结合课文的学习,查阅有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有关资料,了解“蛟龙号”成功下潜至 7020 米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最后,结合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探讨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 6.常考字词清单 幢憬:向往。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