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回忆 【教学目标】 1. 梳理小说情节,了解作者与山地女孩一家相识的过程,体会军民之间淳朴深厚的情谊,感受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与关爱。 2. 通过分析文中对女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其性格特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 体会孙犁清新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积累优美词句,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 2.教学难点: (1) 分析文中对女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其性格特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过去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格外珍贵。大家想想,在冰天雪地的冬日,一双袜子能承载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将走进孙犁笔下的《山地回忆》。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阜平山区,八路军战士与当地女孩因一双袜子结缘,他们之间质朴又温暖的情谊,跨越了战火与岁月,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是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 创始人。1938 年投身抗日斗争,1944 年赴延安,发表《荷花淀》等经典作品。其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代表作有《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 《山地回忆》创作于 1949 年 12 月13。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作者孙犁回想起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深入到阜平山区等地,与当地百姓共同生活,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八路军战士与人民群众在艰难环境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他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通过平凡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军民鱼水情,表达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人民群众的赞美。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引子。由见到故人引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5~41段):故事的开端。写“我”与女孩在河边相遇、相识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2~83段):故事的发展。写“我”和女孩一家互帮互助,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第四部分(第84~88段):写“我”对山地生活的怀念和女孩一家现在的情况状态。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因为农民代表的穿着想起 “阜平蓝” 和在阜平的岁月?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预设: 因为农民代表穿的浅蓝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颜色是阜平特有的,它承载着作者在阜平战斗的三年回忆,是那段艰苦却充满温情岁月的象征,看到它就自然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教师:文中女孩和 “我” 初次见面时发生了争吵,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一情节首先展现了女孩直率的性格,她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直接指责 “我”,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次,为下文女孩主动帮 “我” 做袜子形成反差,推动故事发展,引出 “我” 与女孩一家的交往 。 教师:本文主要描绘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并且大量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清新质朴,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试找出一些词句,加以体会。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1: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