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3190

第1课 春天在哪里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

日期:2025-04-04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5099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课,春天,在哪里,教案,格式,2024-2025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造型·美术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课 春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点、线、面色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审美感知),尝试用中国画用具表现对春天的感受,会运用基本的平面设计方法制作计划表(艺术表现);知道春天的活动、节日以及文化内涵(文化理解)。 过程与方法:在五感体验、工具运用、技法探索、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经济了解中国画绘画和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提升感受美的能力(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对中国画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制作计划表,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形成惜时爱物的态度(文化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用五感体验感知春天,尝试用中国画表现春天,以计划表的方式规划春天。 教学难点 运用中国画技法,结合点、线、面、色的造型语言表现春天。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工具材料 课件、毛笔、墨汁、笔洗、国画颜料、宣纸、毛毡、画纸、铅笔、水彩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介绍 教师吟诵古诗: 杜甫《春夜喜雨》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你来背一背。 听老师吟诵古诗,尝试背一背与春天有关的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调动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技能,从古诗中初步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古诗中的韵律美,为后面的视觉分析做好铺垫。 对背诵诗句的学生给予正面反馈。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一 教师结合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从摸、闻、听、看、尝五方面感受春天。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教师引导:孩子们吟诵出的春天多美啊!刚刚我们在古诗中感受了春天的美,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感受春天。 小结:美丽的春天摸得了、闻得到、听得见、看得着,甚至还能尝得到,春的气息来自四面八方。 说一说摸到、闻到、听到、看到、尝到的春天,发现春天的美。 运用摸、闻、听、看等多种知觉来感知春天,发现春天的美,激发学生五感力,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二 欣赏关于春天的艺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用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春天的。 教师提问:感受春天之美的方式是多样的,在五感中,视觉是最敏锐、获得信息最多的方式。所以,艺术家们把他们感受到的春天画下来,让我们都能看到他眼中春天的美景。这是一幅关于春天的画作,你能从点、线、面和色彩的角度,感受画家笔下的春天吗?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点、线、面和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春天。 小结:彩色的点和各式各样的线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 欣赏艺术作品,评述画家是如何表现春天的。 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点、线、面和色彩进行分析。 欣赏描绘春天的艺术作品,感受画面中点、线、面、色交织的韵律美。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所画,绘制中国画需要用到特有的工具。 教师介绍中国画工具材料,如笔、墨、纸、砚。 教师示范蘸墨、调墨、调色。如:墨加不同的水画出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中国画工具,以点、线、面色的组合表现春天之美。 认识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运用点、线、面和色彩大胆画出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画出点、线、面色,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体验中国画工具的独特魅力。(笔墨交织与墨色浸润产生的丰富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奖励能大胆表现出春天的小朋友一朵“迎春花”。 环节四 出示一些采用其他材料模仿笔、墨、纸、砚来创作中国画的作品,请学生猜猜可能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