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造型·美术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3课 家乡变化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表,发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运用色彩、形状等造型元素,创新表现家乡的特色,进行艺术实践创作(创意实践)。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探究、制作,尝试项目式学习方法(创意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家乡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感受我与家乡共成长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文化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形的剪制方法,结合建筑的基本结构进行房屋拼贴,合作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难点 合作作品的整体性与风格化,契合情境设置中项目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工具材料 学生搜集好的相关素材、彩色卡纸、双面胶、马克笔、剪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导入 课前任务:记录完成家乡调查表。(调查表见教材) 教师介绍“我是小小调查员”活动,引导大家分享调查结果。 情境设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 教师引导:我们的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他人分享你眼中的家乡。 小组统计家乡调查表,根据小组统计结果,班级汇总。 教师总结:我们的家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建筑变高了。从同学们的统计结果来看,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建筑的变化。 揭示课题: 家乡变化大 2到3名学生进行分享,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真真实实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尝试简单的统计记录,分析统计结果。 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环境与亲身体验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 利用简单的跨学科知识,发现规律,引出学习任务。 教师观察学生,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环节二 教师提出任务:“老城建筑换新貌”改造项目,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项目组,承担改造规划与效果展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城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的发展,现在有一个关于城市旧改项目,希望大家能参与进来,给我们城市增添一份美好。 活动形式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兴趣。 环节三 请学生抓住当地建筑的特点,概括成几何形,改造要修出原有的风貌。 以“重庆18梯”为例,分析其建筑特点: 你能发现有哪些基本形? 教师总结:基本型有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提问:制作基本形可用哪些方法? 学生学习基本形的剪制、组合添画方法。 以“重庆18梯”为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老街区改造的基本思路,既要安全、美观、整洁,又要保持城市的原有的建筑风貌。 环节四 总结: 对折剪 直接剪 直接撕 教师需示范 提问:基本型如何组合在一起? 总结:改变方向,改变组合,改变摆放位置。 小结:通过改变房屋图形和房顶图形的摆放方向,可产生高、矮、胖、瘦的房子。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每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1到2座房屋。 学生完成1到2栋房屋制作。 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地域特点,挖掘家乡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 完成单体建筑,为下节课学习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工具材料 学生搜集好的相关素材、彩色卡纸、双面胶、马克笔、剪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环节一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完成了许多单个的房屋,在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有哪些方法可循呢?让我们到艺术家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吧。赏析:钱松嵒的中国画《常熟田》。聚焦在建筑的组成形式并总结:房子近大远小;三三两两;前后遮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作品,找到房子的组合规律。 向艺术家学习是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不仅要学习到具体的建筑组合要点,也要把这种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 环节二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幅背景,提示项目改造任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