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3261

第6课 《哪里有空气》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8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6课,哪里有空气,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水和空气》 第6课 哪里有空气 教材 分析 《哪里有空气》是新教材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和空气》中的重要课程。此前学生对水已有一定认知,本课程聚焦空气这一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物质。教材通过趣味性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并探究空气在生活中的广泛分布。从简单的扇风感受空气流动,到将空杯子倒扣入水中观察气泡,再到探究生活中各种物品里是否有空气,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后续学习空气的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了解一些常见的含有空气的物体或空间。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探究实践: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 重点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广泛分布,如在气球、空盒子、土壤等物体或空间中都有空气。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 节 一 导入 师生互动:教师站在讲台上,快速地挥动手中的书本,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感受到了风。接着问:“那风是怎么来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制造风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 哪里有空气。) 环 节 二 新课讲授 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师展示教材中扇风感受空气、吹气球使气球变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我们扇风时能感觉到,吹气球气球会变大呢?”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出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球时空气进入气球使其变大。 探究空气的分布:教师展示一个空塑料瓶,问:“这个瓶子里有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接着将空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有气泡冒出,提问:“这些气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引出空气存在于瓶子中,也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图片和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和分布,互动环节则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 环 节 三 实验探究 小组实验一: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气球和一个打气筒,让学生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打气筒。 小组实验二:发放一块海绵和一盆水,让学生将海绵放入水中,观察有气泡冒出,然后挤压海绵,感受海绵中空气的存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气泡的多少和海绵的变化。 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如 “给气球打气时,气球里充满了什么?”“挤压海绵时,有什么感觉?”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 节 四 总结归纳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提问:“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 邀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物体和空间中。 生活应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