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一单元 声·音·乐 学习项目一 音乐从振动开始 教学目标 1.认识音乐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科学在音乐产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知道声音的起源和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感受声音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 3.学会通过调整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和起音速度,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绪与内涵。 4.背唱合唱歌曲《游击队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的起源和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 教学难点 调整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及起音速度,感受音乐表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学生边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边走进教室。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引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这些音乐能让我们震撼,能让我们感动,也能让我们充满激情……欢乐时,音乐会增加我们的快乐;悲伤时,音乐又能抚慰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分组合作,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并与同学分享你运用音乐的经验和体会。 曲目单:《第九交响曲“合唱”》《悲歌》《红旗颂》《鹧鸪飞》《夜曲》,以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引导语: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由一个个声音组合而成。我们需要进入到构成音乐的声音世界里。让我们从声音的产生开始,探索音乐艺术的奥秘。 新知探究———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1.探索声音的起源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用身边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如书本、桌子、文具等。完成后,由组长总结、汇报本组同学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 引导语:追本溯源,声音来自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的往复运动推动空气密度的变化,就像波浪一样,传到我们耳朵的鼓膜,鼓膜的振动带动听觉系统一系列的反应,让人产生声音的感知。 2.了解声音的过程 四组学生分别用软件录制物体发出的一个声音,并进行对比,通过波形图观察这一个声音从振动发音到完全消失的过程。 引导语:一个声音从振动发音到完全消失的过程包括音头、音腹、音尾三个部分,其中音头包括起音、持续两个阶段,音腹是衰减阶段,音尾是消逝阶段。每个声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状态都直接影响音乐的表情与韵味。 学生通过软件观察两段由同一件乐器演奏的旋律相同、情绪不同的音频(时长控制在10 s内)的波形图,并分析:这两段音频的波形图的差异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联。 学生边听音乐边在软件上观察波形图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引导语:影响音乐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因素对音乐表情起决定性作用。我们通过观察波形图可以发现,音头的起音速度急,会让人产生硬、刚的感觉;音头的起音速度缓,会让人产生柔的感觉。所以,起音速度会直接影响音乐的表情与韵味。 新知探究———声音的基本属性与音乐表达 1.了解声音的基本属性 请四位学生(最好为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分别演唱《游击队歌》前两个乐句,老师将演唱音频录入软件中,引导学生观察演唱音频的波形图。 引导语:通过波形图,我们发现经过不同学生的演绎,这首歌曲呈现出四种不同的波形。由于每位学生的发音方式与演唱处理的差异,每个音都呈现出不同的振动频率、幅度、时间和波形,这也就体现了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 2.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 引导语:不同的声音有规律地组合,产生了美妙的音乐,而音乐作为一个物理声波振动的组合体,又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表现力,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比之前聆听过的不同类型的音乐片段,并思考:每首作品表现出的声音的不同属性与音乐的表达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语: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对音乐有了不同的感知,这就是声音属性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 学生分组尝试任意调整声音的四种基本属性及起音速度,并演唱歌曲《游击队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