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常见金属的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 2.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认识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相关探究,学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认识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引入】北宋的炼铜家张潜揭开了“湿法炼铜”技术的奥秘,因而成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 【提问】大家知道“湿法炼铜”的原理吗? 倾听与感悟。 思考回答。 了解历史,感受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环节一:建立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模型 【引导】从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做出猜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实验】锌片与硫酸铜溶液。 【小结归纳】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模型。 【思考并做出猜想】反应的特点、反应类型,做出猜想。 【观看记录】填写学习任务单。 倾听与感悟。 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做出猜想,完成简单的探究。 环节二:应用模型设计实验,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将铝丝、铜丝、银丝分别浸入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中。 【总结】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应用模型设计实验方案】在学习任务单上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汇报。 【观看记录】填写学习任务单。 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认识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环节三: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进行应用 【课件】常见金属在水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提问】铝能否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呢? 【实验】将铝片放入稀盐酸中。 【课件】马口铁制易拉罐。 【提问】马口铁质易拉罐能否盛放硝酸银溶液? 聆听记录。 思考回答。 观看记录。 【思考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知识、方法。 倾听与感悟。 总结与提升。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