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 哲理之思 18 井冈翠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2.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传达心志的。 3.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2.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传达心志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五百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作者简介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 三、写作背景 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 四、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深坳(ào) 梭镖(biāo) 功勋(xūn) 砍伐(fá) 坚韧(rèn) 郁郁苍苍(yù) 殷切(yīn) 绞尽脑汁(jiǎo) 摇撼(hàn) 鬼哭狼嗥(háo)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写毛竹的“神采”,点明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第二部分(第5—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第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贡献”。 第四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作者写了哪三类人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老乡:视红军战士为亲人。 ②战士:不怕困难,忠于革命。 ③革命家:身先士卒,高瞻远瞩。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开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简洁明了,惜墨如金。林海茫茫,“最使人难忘”的却是毛竹,饱含感情,意味深长,引出下文。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明确:①红军战士用竹子做器具,当武器同敌人战斗。 ②井冈翠竹坚贞不屈。 3.第6段中连用了三个“想起了……”句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三个“想起了……”,突出了井冈山的乡亲心系子弟兵、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了井冈山的战士乐观豪迈的精神。 4.第7段开头“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中的“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再重的担子”指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这句话的含义是井冈山人民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能把中国革命推向前进。 5.如何理解“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象征着井冈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精神。 6.结合第12段,说说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井冈山毛竹可以作为工地、工厂矿山、高楼大厦、城市和农村的建筑材料来使用。 7.作者是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把过去和现在、井冈山和全国联系起来的?赞扬了新一代井冈山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作者写“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后,党和人民开发这座“万宝山”的情景。由过去写到现在,又由井冈山联想到了全国“多少工地……多少城市和农村”,赞扬了新一代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的精神。 8.结尾第1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