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教学讲义 一、导入(5分钟) 1. 情境导入: 提问:如果你在旅行中发现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生活得非常幸福,你会怎么做?你会告诉别人吗? 引出《桃花源记》,介绍这是一篇描写理想社会的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图片展示: 展示桃花源的图片或绘画,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美景和理想生活。 二、作者介绍(5分钟) 1.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担任过一些小官,但因厌恶官场的腐败和虚伪,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2.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在41岁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过着清贫但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恶。 三、写作背景(5分钟) 1. 时代背景: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2. 创作动机: 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构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完美生活的愿望。 四、初读感知(15分钟) 1. 生字词学习: 重点字词: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俨然、垂髫、邑人、间隔、问津。 注音并解释:豁(huò)、阡(qiān)、陌(mò)、髫(tiáo)、俨(yǎn)、邑(yì)、津(jīn)。 2. 朗读节奏: 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划分句子节奏。 桃花源记①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 。渔人/甚异⑧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林尽/水源⑩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 之。及/郡下 ,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 /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3. 文意梳理: ①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 【缘】沿着,顺着。 ⑤ 【鲜美】新鲜美好。 ⑥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⑦ 【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⑩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