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1709

5 孔乙己(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742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孔乙己,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
  • cover
5.《孔乙己》说课稿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课程标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要重视朗读教学,在诵读中增加积累,把握文意,领会情感,体会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属于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不到三千字,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从民众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第二单元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结合生活体验,更好的品味生活,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经过八年级的语文阅读训练,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小说的内容距离今天较为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从而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运用: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能力: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主题,所以把“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作为学习重点;学生对小说的社会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