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寒食 唐 韩翃 生字学习 御 yù 御敌 抵御 侯 王侯 侯爷 hóu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送故人归鲁》《韩君平集》等。 资料链接 寒食节 寒食节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初读古诗 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流利,读出节奏。 解诗题 寒食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吃冷食 插柳条 担酒上坟 明诗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长安春景图 交流讨论 “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改成“落花”好不好呢?为什么? 诗人不说“无处不落花”,而说“无处不飞花”,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除了“飞”字用的好,还有哪个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呢? 斜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寒食》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画面 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可以想象到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可以体会到春日美景的灵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①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②传蜡烛:指传赐新火。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夜晚传烛图 ③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语文知识 据《辇下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会于殿前钻火。谁先钻得新火,谁就能得到“绢三匹,金碗一口”的赏赐。可见在面对改火这一习俗时,唐代人格外强调用原始的钻木取火的方式,而不是打火石的方式。 “改火”习俗 交流讨论 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为什么还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 本来寒食节禁烟火,可宫中却传赐薪火给权贵豪门,这是诗人对权贵阶级做出的委婉讽刺。 诗人明明看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为什么说是“汉宫”? 借汉喻唐,讽刺了唐代专权的权贵豪门。 借古讽今 《寒食》一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当时怎样的节日习俗?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暮色中的长安城,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表现了唐朝时寒食节传赐新火的习俗。 总结 《寒食》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京城寒食节的美景和皇帝赏赐权贵大臣薪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