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 空瓶不空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聚焦于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本单元开篇的《空瓶不空》一课,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看似空无一物的瓶子入手,打破他们对“空”的固有认知,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为后续深入探究空气的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简单易懂的图文呈现、趣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中,开启科学探索之旅,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观察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科学启蒙需求。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知道看似空的瓶子里实际存在空气,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观念。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空瓶与有物品的瓶子,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如挤压瓶子、向瓶中吹气等,尝试用多种方法感受空气。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达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发现空瓶中存在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创设“神秘瓶子”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使其主动投入探究。 直观演示策略:利用简单实验,如向水中挤压空瓶冒气泡,让学生直观看到空气的踪迹。 小组合作策略: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培养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透明塑料瓶(不同规格)、水槽、水、气球、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空气相关的图片、动画,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前将一个透明塑料瓶(看似空瓶)放在讲台上显眼位置。上课伊始,教师拿起瓶子,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瓶子,大家看看,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物品———瓶子入手,直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回答“没有”,此时教师不急于否定,接着追问:“那这个瓶子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吗?咱们一起仔细找找看。”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启探究之旅。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瓶子是否真为空,为后续探究活动营造悬念氛围。 (二)探究新知 观察空瓶外观 教师将空瓶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瓶子,摸摸瓶子的外壁,看看瓶子里面,提醒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最直观的角度让学生感知瓶子的外在特征,为后续探究瓶子不空做铺垫,同时小组交流可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感受空瓶里有东西 (1)教师引导:“同学们,咱们现在来玩个小游戏,试着把瓶子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动手挤压空瓶,然后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挤压空瓶的过程,感受瓶子里有一股力量在抵抗,初步引发他们对瓶子里存在物质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2)教师接着问:“大家再把瓶子放在耳边,轻轻晃一晃,听听有没有声音?”学生操作后汇报听到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感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瓶子里有“东西”的疑惑,引导他们从不同感官去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意识。 瓶子放入水中的奇妙现象 (1)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把瓶子慢慢放进水槽里的水中,注意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各小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瓶子放入水中,眼睛紧盯着瓶子。 设计意图:这是关键探究环节,让学生亲眼目睹空瓶放入水中后瓶口冒气泡的现象,直观呈现空气的存在,冲击学生对“空瓶”的认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热情。 (2)教师在学生观察后提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